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内部资源ARP系统登陆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党建工作  
  区域创新  
  人才教育  
  科技扫描  
  传媒视角  
 
 
 
  图 片 库
 
阴和俊在兰州分院召开座谈会
阴和俊调研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阴和俊调研近代物理研究所
阴和俊调研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侯建国在兰州分院主持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侯建国调研兰州分院
  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首页 > 科技扫描
 
略萨摘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0-10-12 | 编辑: | 【  

图表:秘鲁作家略萨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新华社发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略萨是拉美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也是28年来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拉美作家。略萨被视为“结构现实主义”作家,他试图在创作中从各个角度立体地展示历史和现实。瑞典文学院评价说,略萨的作品表现出“有力的结构‘绘图法’和对个体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败的犀利描绘”。

略萨在获奖之后非常高兴,激动之余也表示,被授予这项殊荣是诺贝尔文学奖“对拉美文学和西班牙语文学作品的承认”。略萨说他受到福克纳、塞万提斯、博尔赫斯、司汤达、萨特、福楼拜等众多作家的影响,也读过中国作家鲁迅、茅盾、巴金等的作品。中国内地于1979年由中国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首次撰文介绍略萨。

略萨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是1981年出版的《城市与狗》,由赵德明(笔名赵绍天)翻译。中国时代文艺出版社自1996年起出版巴尔加斯・略萨全集,预定出版18卷。

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西班牙语研究者陈众议看来,略萨的文学特征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结构现实主义先锋,热衷于宏大叙事,并坚持为民族、为种族代言。第二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他放弃宏大叙事,文学创作上倾向于开掘内心;但进入世纪之交,他在文学创作上抱负与情怀俱燃,又开始关注于大的主题――尽管不再同于第一阶段的宏大叙事。

陈众议称,略萨在世纪之交文学创作路线上的再度转向,是最值得中国当代文坛思考和品评的地方,对中国作家有示范意义。“今天宣布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是高兴的。上世纪90年代要把这个奖项颁给他,我会遗憾。那时候他的创作略显私人化,可能与他政治抱负未能实现有关。”陈众议告诉记者,1989年6月4日略萨在秘鲁宣布投入总统竞选,并在1990年的总统大选中一度成为声望最高的候选人,但竞选最终以失败告终。陈众议把略萨的基本立场概括为“一位有良知的民主主义者”。在2003年,时任秘鲁总统亚历杭德罗・托莱多,一度想找略萨回国担任总理,遭到其婉拒。

略萨曾3度访问中国台湾。并曾于1994年访问中国内地。据陈众议介绍,略萨内地之行,是一次很私人化的访问。1994年7月6日,略萨偕家眷来到中国首都北京,期间参访长城等名胜。陈众议曾亲耳聆听过略萨在北京关于一位墨西哥作家的演讲。当年中国内地之行,除了北京,略萨还曾游览西安、上海等地。

略萨其人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第二大城市亚雷基帕,1岁多时跟妈妈一家人移居玻利维亚,幼年在国外长大,青春期就读军校。1953年入位于利马的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双主修文学与法律。1952年,巴尔加斯・略萨读军校中学4年级时,写下他的第1个舞台剧剧本《印加王的逃遁》;1957年,以短篇小说《挑战》获法国的文学奖。1963年,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城市与狗》奠定了其国际声誉――该书虽被秘鲁当局查禁,但把他推到拉美文学四大主将之一的位置。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3
电话:0931-2198855 E-MAIL:czw@lzb.ac.cn
地址:兰州市天水中路6号
620102020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