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草药,甘肃省是资源大省,但为什么中草药产业却未能做大做强?
6月21日,在省政协举办的中草药产业专题议政会上,省内有关专家、学者、政协委员济济一堂,破解制约我省中草药产业发展的谜底,为中草药快速发展建言献策。
会议一开始,省发改委副主任孟祥生首先作主题发言。孟祥生说,要提升甘肃整体经济实力,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中草药产业不失为一个亮点。现实却是,2003年,甘肃省的药材种植面积、原材料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但医药产业占全省的经济比重尚不到2%,省内制造相对满足率不足20%。
这一现状提示我们,发展药材深加工是提升我省中药行业经济实力的现实选择。
“多年来,中草药产业一直被列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但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一产业对我省经济的推动作用并未很好地显现出来。举办这次中草药产业专题议政会,是想请大家结合甘肃中草药产业现状,找出症结,拿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招,以便更好地参政议政,为我省制定好‘十一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省政协主席仲兆隆话音刚落,会场气氛更加活跃起来。
省政协委员、中科院兰州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学定索性脱稿,侃侃而谈。他把甘肃中草药产业形象地比喻为“头重脚轻根底浅”。王学定说,甘肃中草药产业仍处于传统和低技术含量的发展阶段,主要以卖原料为主,中药材深加工和中药新药的开发能力低,形成了有“优”无“势”的局面。王学定建议省上建立中药现代化领导体系,树立中药现代化理念,强化中药现代化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规划建设中药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集聚效益。
为什么甘肃中草药产业发展缓慢,不尽如人意?
省政协委员、省医药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高建邦认为,主要是投入和创新两个“不足”造成的。
他说,甘肃大多数中医药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加上各级政府财力有限,使中药材资源优势尚未形成产业优势。
同时,企业在技术、市场以及经营管理的创新也不足,特色中药品少,市场开发滞后。高建邦建议,尽快组建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产品优势。进行中药生产企业的改革整合,形成龙头企业,以推动中草药产业的发展。
虽然议政会有一天时间,但与会者都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建议要提。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柯茂盛、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兴也参加了讨论。从发展特色医药经济到中医药产业的保护,从利用生物技术实现中药现代化到构筑中药产业技术平台,22位发言者的每一个话题都令人深思。唯愿甘肃的中草药产业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位与会者所深深期许的。
甘肃日报2005-06-24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