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演变与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日前通过成果鉴定。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结果对指导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该研究经过5年联合攻关,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一是通过年轮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探索了近600年来江河源区气候环境的变化过程,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源区温度、降水和近20~30年来的区域空间变化特征,预测了未来100年源区气候环境变化趋势,为研究源区环境演变及科学制定源区保护治理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在系统总结分析现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法和空间数据分析法,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制定出评价指标体系,并将BP神经网络分析法应用到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高了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是采用过程—格局的研究思路,提出生态系统层面上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影响的新观点。系统分析了自然和人文因素在区域典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构建了区域生态系统演变作用分离模型,建立了分离指标体系,并对人文因素对江河源区生态系统影响的效应强度进行了定量化计算,为客观评价人文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效应强度提供了新方法。
四是建立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对今后开展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数据共享、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