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内部资源ARP系统登陆
   
  院地合作
  工作动态  
  合作区域  
  共建机构  
  项目进展  
  合作项目  
  项目申报  
  技术需求  
  合作记事  
  创新成果  
  资料汇集  
 
 
 
  图 片 库
 
阴和俊在兰州分院召开座谈会
阴和俊调研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阴和俊调研近代物理研究所
阴和俊调研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侯建国在兰州分院主持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侯建国调研兰州分院
  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首页 > 院地合作 > 工作动态
 
科技支青工程为青海省资源开发注入新活力
2008-09-11 | 编辑: | 【  

  日前,中科院及其兰州分院和省科技厅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在西宁对2006年度“科技支青工程”5个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2006年度科技支青项目完成总投资约1900万元,开发新产品(品种)7个,新增产值约2.9亿元,新增利税约8900万元。科技支青工程促使科技成果与资源开发有效结合,有力推动了我省矿产、特色生物等资源的开发,为我省开发特色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壮大支柱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科技支青工程是中科院和青海省联合于2006年起实施的一项科技开发示范工程。其宗旨是利用中科院科技优势,支持青海省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科技支青工程实施三年来,已在我省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7项,中科院资助经费600万元,项目涉及盐湖、油气、有色金属、特色生物等我省优势资源开发的关键领域。2006年立项的5个项目均按计划完成了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年产2000吨氢氧化镁阻燃剂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项目成功地生产出小粒径六角片状氢氧化镁阻燃剂,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年,截至2007年底,已实现销售收入4750万元,净利润额1474.9万元,税收694.08万元,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创新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指标,使我国氢氧化镁阻燃剂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对青海盐湖镁资源的开发、延伸镁盐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增强技术工程化平台具有突出的示范意义,对柴达木盆地盐湖镁资源大规模开发应用和盐湖资源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青海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活力源软胶囊产业化”项目形成了年产2000万粒活力源软胶囊的生产能力,累计生产活力源软胶囊2145万粒,总产值2037.75万元,实现销售额1909.5万元、利润377.0万元、税金232.0万元,同时为相关配套企业和农户、养蜂户新增收益610万元。以本项目为重要依托,“柴达木盆地白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成果获得了2006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的实施,对青海省生物资源利用和特色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丰产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繁育与推广应用”项目以4个高原号春小麦为对象, 2006-2008年项目累计建立了原、良种繁殖基地累计面积17710亩,建立示范基地累计面积94350亩,推广面积110.74万亩,三年新增总产量4293.70万公斤,实现总产值6440.66万元,新增收益5327.91万元;“沙棘叶黄酮提取分离新技术及年产15T沙棘叶黄酮生产线建设”项目优选工业化生产工艺条件,实现了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分离沙棘叶黄酮技术向工业化转移,建成了年产15吨沙棘叶黄酮提取物生产线,关键技术已申请国内发明专利,形成了企业标准3项,累积生产了不同规格的沙棘总黄酮产品31吨,实现销售额1157万元、利润335万元。“锡铁山铅锌矿金银综合回收技术研究”完成了对锡铁山深部矿石原矿性质变化及金银赋存状态的研究,开发出磁性活性炭氰化炭浆法吸附载金,常规固液分离颗粒炭、高梯度磁选回收细粒炭金的实用工艺,项目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为锡铁山矿硫精矿资源升值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摘自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网站(2008-9-10)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3
电话:0931-2198855 E-MAIL:czw@lzb.ac.cn
地址:兰州市天水中路6号
620102020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