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发表日期:2010-11-12来源:放大 缩小
2010年11月2日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甘肃实际,中共甘肃省十一届十次全委会研究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一、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1、“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难得历史机遇,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确定并认真组织实施“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经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战胜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许多新的重大突破。全省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传统支柱产业在改造提升中迅速扩张,新兴特色产业迅猛崛起,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取得重大成果;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力度空前,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是全省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的五年,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最具开创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是全省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全省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生态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是:要把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贯穿始终,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深化省情认识,拓展发展思路,凝聚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加快发展的目标;要把抓住主要矛盾、破解发展中的关键难题贯穿始终,在解决复杂矛盾中推动发展;要把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贯穿始终,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贯穿始终,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把发挥自身优势同利用外部资源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要把应对复杂局面、坚定发展信心贯穿始终,把科学态度与进取精神结合起来,在攻坚克难中提高科学发展的水平。“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实践经验,为“十二五”和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借鉴。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十二五”期间,我省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形势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从全国来看,我国经济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加大,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将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从我省基础条件看,“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改善了生存发展条件,提升了产业实力,鼓舞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出台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都将进一步推动我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所有这些,为“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自我发展能力弱与投入渠道窄、资源依赖程度高与产业结构单一等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不断完善思路,切实强化措施,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显著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围绕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生态文明省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坚持“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开放,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努力探索符合甘肃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心环节,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拓宽投资渠道为保障,以扩大消费为支撑,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轨道上来。

坚持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法,立足发挥比较优势,推动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率先发展,带动各地、各行业各展其长,共同发展。

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利用省内外、国内外各种资源的能力,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省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十一五”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较快增长,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低于“十一五”水平,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跨越。交通、通讯、水利、电网和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重点流域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继续得到改善。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投入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城乡居民收入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对外交流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五年的奋斗,把我省打造成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人才科技高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努力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二、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按照“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陇东、河西两大能源基地,突出产业优势,构建各具特色的组团式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5、推动兰白都市圈率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增强兰州、白银两市发展融合度。加大兰州、白银城市改造力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加强污染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加快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建设和发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实行合理分工,统筹产业发展,把兰白都市圈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高地,在全省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作用。

6、加快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强能源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高起点规划和深度开发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层气资源。加快实施长庆油田陇东油区千万吨产能建设规划,扩大庆阳石化加工能力,促进原油就地加工转化。建设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和坑口电站,实施煤电联营,延伸煤炭产业链,科学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将庆阳、平凉、陇南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构建能源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

7、打造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依托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高载能等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建设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风能、太阳能发电基地,配套建设大型火电调峰电厂。加快大型核乏燃料后处理和核电项目建设。加强省内省际特高压交流和直流电网建设,增强电力外送能力。

8、推动区域组团协调发展。按照“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区域联合、共同发展”的原则,打造区域功能组团,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把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和扶贫攻坚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落实好中央关于藏区和革命老区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支持甘南、临夏、定西、陇南“两州两市”及国扶贫困县,发挥旅游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推动金昌、武威一体化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大产业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建设。

9、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优先发展大城市,提高聚集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能力。加快扩大市州所在地城市规模,继续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探索建立新型城乡管理体制,制定出台有利于人口流动和农民入城就业定居的政策措施,力争使全省城市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0、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及国有农场、林区公路“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基本形成农村公路网络。完善省内330千伏电网,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鼓励开发利用户用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1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和完善符合甘肃特点和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多元化的农业发展之路。继续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河西及沿黄灌区高效节水农业、优质林果业等“四个一千万亩”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建设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与科技发展支撑体系。

12、千方百计提高农牧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整合培训资源,开拓劳务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着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

13、完善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建立各类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林产业。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研究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制度。

四、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继续改造提升发展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14、加大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挖掘现有工业基础,促进有色、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形成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西部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提高石油加工转化能力,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库二期工程,巩固我省石化产业的优势地位。依托原材料工业优势,开发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15、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兰州、天水、酒泉为重点,加快装备制造企业联合重组,加大技术创新和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把我省建设成西部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电工电器、机床钻井、石化设备、电子设备和汽车机械制造基地。加快发展节水设备、节能环保、种子机械、制药和医疗设备等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型制造业。

16、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发展高纯材料、超细材料、粉体材料、功能材料等新兴材料,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化进程。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中成药、藏药和生物制药,推进国家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产业化。加大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加速发展微电子产业。推进航天器用部件、器件、电推进系统的开发和升级,打造军民结合产业园和中国航天兰州产业园。

17、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认真实施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推进石化、有色、化工、电力、建材等传统行业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开展工业放散气体循环利用,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加强冶炼渣、尾矿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18、发挥好各类园区和基地的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明确产业定位,推动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加快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天水、金昌、酒泉、嘉峪关、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不断提升开发区的发展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服务体系,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政府管理、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着眼于优化经济结构、方便群众生活、增强社会功能,把促进第三产业大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19、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面向生产,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积极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扩大金融开放,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发挥我省承中启西的通道优势,积极发展通道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重点物流园区和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基本形成较为健全的城乡大宗商品配送体系。优化和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推进“三网融合”,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20、加快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力度,改善旅游硬件设施,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旅游通道。加大旅游项目和产品开发,创新旅游消费方式,丰富旅游服务内容。加大推介宣传力度,提高甘肃旅游业知名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吸引各种资金参与旅游产业开发。

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和优化生态环境是我省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必须强化措施,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21、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运能充分、快捷通畅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15年实现主要出省通道、省会与各市州所在地之间高速公路连接,实现县县通高等级公路的目标。进一步加大铁路建设力度,力争到2015年实现14个市州全部通铁路,形成高速、高路网密度的铁路运输体系。支线机场覆盖所有市州,建立比较完善的民航运输网络。

22、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及渭河、泾河、洮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实施甘南重要水源补给功能区生态恢复与保护,推进黄土高原、陇南山地及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和落实差别化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以河西地区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好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和水源及绿洲边缘地区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封山禁牧,加快生态修复。巩固和扩大兰州南北两山绿化成果。着力解决重点流域水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核设施、核辐射监测和用核安全管理。

23、加强水利建设。积极推进引洮、引哈济党等大型跨区域、跨流域骨干水利工程项目,抓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加强中小型水源建设。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七、坚持科教兴省和创建文化大省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24、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现市州有职业技术学院、具备条件的县有合格职业中专的目标。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力争经过5到10年的努力,使我省教育发展水平处于西部省区前列。

25、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增加研发经费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26、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坚持用好现有人才,提高人才效能,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性。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调整优化省内高等院校专业和课程结构,创新培养方式,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适时制定和认真落实各项激励政策,不断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27、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完善文化体育保障措施,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发挥现代传媒、出版发行、文娱演艺、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带动作用,加快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发挥品牌优势,推进文艺精品生产,打造一批与文化大省相匹配的重要文化成果。重视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加强重点文物、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8、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努力扩大就业容量。完善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形成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29、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快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完善城乡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加大城镇廉租住房、公租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国有林区、垦区及城镇棚户区改造。

30、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继续加快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和社区卫生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卫生紧急救援机制,提高公共卫生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和地方病防治,支持中(藏)医事业发展。

31、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保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保持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预防出生缺陷。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3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高度重视和努力解决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努力从源头、根本、基础上解决问题。改善城市治安基础设施,加强能力保障,大力推进平安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强化社会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九、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是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

3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机制和有效监督的机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34、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源价格改革。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推动产权多元化。深化资源价格、审批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和整顿,促进矿产资源依法、有序、集约、高效、可持续开发。坚持节约用水,逐步建立科学的水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35、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全民创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改善政府服务,改进司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健全投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依法经营、守法经营,主动协调好劳资关系。

36、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国内外资本进入我省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把引进央企入甘作为我省工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吸引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进入我省。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拓宽市场空间。加强与周边省区、东部省市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机制,实现互利双赢。

十、为实现“十二五”目标而团结奋斗

37、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驾驭全局、领导发展、处理利益关系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谋划和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

38、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39、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甘肃精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继续做好“双拥”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