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中国科学报》》为祁连山撑起科学“保护伞”

发表日期:2018-11-22来源:放大 缩小

  ■本报记者 刘晓倩 沈春蕾 

  祁连山,绵延在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的巨大山脉,是中国西部一条重要的生态屏障,被称为河西走廊“生命线”和“母亲山”。

  然而,祁连山又是一个生态极其脆弱的地方,近年来更是面临冰川萎缩、冻土退化、森林总量不足、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严重威胁。祁连山急需做一次全面“体检”。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对祁连山生态安全的工作部署,2017年甘肃省政府启动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编制工作。2018年10月29日,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兰州揭牌。11月5日,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研究中心(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正式成立。

  11月13日,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研究中心首次发布了《祁连山生态变化评估报告》,对祁连山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诊断”。在这个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甘肃省、青海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政府部门和机构将联合为祁连山生态治理撑起科学“保护伞”。

  做一次量身定制的“体检”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冯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自201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研人员在野外考察、调研基础上,结合长期观测数据,运用遥感影像等资料,系统评估了祁连山区的生态变化、祁连山张掖段的植被变化、祁连山张掖段水电开发和矿产开发对生态的影响,为祁连山量身定制一套“体检”系统,完成了《祁连山生态变化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显示:1961—2017年,祁连山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显著,植被生长季延长。1961—2017年间,祁连山地区年平均气温每十年上升0.34℃,冰冻日数和霜冻日数显著降低,生长季以每十年3.73天的幅度不断延长,而且气候变暖的幅度随着海拔上升而逐步加大。截至2017年,祁连山北坡和东段出山径流整体呈增加趋势。不仅如此,祁连山降水量呈明显增长趋势,降水增加幅度随着海拔升高愈加明显。2000—2017年,祁连山年平均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状况为“整体向好、局部退化”的态势,植被改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

  研究人员还评估了人类活动对祁连山局地生态造成的负效应,评估发现:2000—2008年,祁连山张掖段水电站建设已建成和在建共26座。祁连山张掖段67个矿区直接破坏的植被面积为6137亩,恢复难度极大,其中开采破坏面积1232亩,压覆破坏面积3770亩,修路破坏面积1072亩,挖探槽破坏面积63亩。

  祁连山张掖段的矿产开发引发了局地土壤和水质污染。研究人员调查证实,采矿废石及尾矿暴露于大气中,其中的硫化物氧化形成了酸性矿山排水,矿业废水下渗到地下水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显著增加,造成土壤污染。祁连山张掖段矿产开发还导致滑坡、塌陷等潜在环境灾害风险加大。

  “就好像在冰箱里种植物,祁连山的生态恢复非常缓慢。”冯起说,近年来甘肃省在祁连山生态治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总体来看,生态系统在逐渐修复,植被覆盖度增加。“但在高寒地区,矿区和水电站的生态恢复非常缓慢,至少要持续十年以上才能看到效果。”

  开一副生态治理的“药方” 

  根据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对祁连山的“体检”结果,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研究中心为祁连山生态治理开出了科学的“药方”。

  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宗省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针对祁连山不同地表植被,科研人员根据海拔将祁连山自上而下分为冰雪带、高山草甸+甸状植被带、高山针叶林+亚高山灌丛带、中山区温带草原带、浅山区荒漠半灌木+荒漠草原带等植被带。据此,科研人员提出了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修复保护技术与模式,包括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浅山区造林与水土保持技术与模式等。

  “未来,祁连山生态保护还需要系统性的科学研究。”冯起提出以下建议:构建“云上祁连”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监测大数据平台;开展生态系统动态变化、核心水源区动态变化、退化生态系统、濒危物种变化等监测;评估长时间大尺度生态系统演化、生态承载力动态演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发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规划祁连山生态适应性综合管理模式;生成祁连山生态系统评估、预警及数据融合技术体系;尽快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研究院。

  建一道生态安全的“屏障” 

  李宗省认为祁连山生态治理应构建以“六轮驱动”为核心的祁连山生态保护新体系,即:科学保护、政策保护、大众保护、管理保护、物力保护、法制保护,为祁连山重建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李宗省指出,科学保护工作应严守生态红线,即将祁连山划分为包括河源区、冰雪冻土带、连片林地的核心保护区;正在恢复的乔灌木林地、高山草地及生态系统脆弱区划分为生态修复区;人口聚居区、农牧利用区、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交通与水利工程设施区为传统利用区和科普游憩区。

  除此之外,李宗省建议,加快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大力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大众保护新模式。法制保护方面,应进一步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依法严格保护祁连山生态严格执行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以法治的方式和办法推动祁连山环境保护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物力保护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生态建设的基础保障。管理保护方面,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对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应统筹考虑甘肃、青海两省共一山的特殊情况,促使相关部门在生态问题上以共同服务生态保护为中心大局,成立省级祁连山生态保护协调结构,统一研究制定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科学发展规划,解决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取消目前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站并存、地方政府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双重管理的体制,实行自然保护区统一管理模式。”李宗省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表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和甘肃、青海两省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制定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并以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为抓手,坚决彻底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为契机,妥善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努力打造生态修复板样区。

       《中国科学报》 (2018-11-19 第5版 创新周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