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青海日报】“我这辈子就是为研究藏药而生”

——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魏立新

发表日期:2021-10-08所办公室来源: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放大 缩小

  本报记者 倪晓颖 实习生 解立红

  “我这辈子也许就是为研究藏药而生。”说这句话的人叫魏立新。高高的个子,温文尔雅,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时间在青藏高原从事藏药研究。

  魏立新有个宏大的理想,希望自己为之奉献终身的藏医药研究能够造福于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

  1987年,魏立新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生命学院微生物专业。他说:“直到今天,我都不后悔自己当年的选择,因为那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1991年,魏立新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工作。1993年,魏立新开始跟随西北高原所的张宝琛研究员,作“塞隆骨”的质量标准研究,他大胆创新,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使用特有的氨基酸去定量胶原蛋白,使“塞隆骨”的质量标准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塞隆骨”是一种治疗风湿病的特效药,“塞隆骨”及其系列产品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及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至今已经产生了数以百亿计的经济效益。

  如果说“塞隆骨”是魏立新藏药人生的起点,那么起源于印度的藏药材“蒂达”在中国的成功引种栽培,则成为他人生坐标上的重要标记。

  “蒂达”是藏语中对印度獐牙菜的称呼,是藏医中用来治疗肝病的首选药物,仅在尼泊尔、印度有分布。藏医用其入药130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藏药标准》收载的200个成方制剂中,有30个处方使用蒂达,占总方剂的15%。但随着使用量、使用频率的快速增加,蒂达的野生资源面临枯竭。因此,国际上开展了蒂达人工栽培的大量研究,但当时人工栽培的种子出苗率等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2004年,为了实现在中国对蒂达的引种栽培,魏立新带着团队去尼泊尔寻找蒂达并采回种子,经过艰难的研究,历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在温室中完成蒂达种子萌发、出苗、抽薹、开花、成株、开花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完成了该植物的人工栽培实验。

  魏立新的秘诀在于把种子一颗颗地挑出来。蒂达的种子很小,一千颗种子才相当于一粒小麦,也就是说一千粒种子仅有25毫克左右。这么小的种子撒入土中,用肉眼根本无法观察。如果土壤不平整,对于种子来说就相当于落入了万丈深渊,根本无法生长。“很多人没有种植成功,是因为不知道种子的真实大小。”魏立新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一开始决定从事藏药研究时,我的导师曾告诉我,统一藏药标准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但我看到其对藏医药发展的重要意义与创新的机会时,决定迎难而上。” 魏立新说,他当时的志向就是统一藏药标准,用现代科学方法解释藏药的有效性,让藏药走向世界。

  苦心人天不负。2014年,在青海省科技奖励大会上,“藏药安全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藏医药研究领域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奖项,并不是第一次,但这次意义格外不同。

  “中医药走向世界,人家不承认,认为重金属超标。藏医药走向内地,很多人也不接受,说全是矿物药和重金属,不敢吃。”说起当时藏药所处的尴尬境地,魏立新直指要害。

  多少了解点藏医药的人都知道,重金属在藏医药中的运用非常普遍。“佐太”被视为藏药中的至宝,其秘而不宣的炮制工艺让藏医药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事实上,它是历代名藏医通过对水银进行特殊炮制加工而得到的具有奇特疗效的制剂,也是生产“七十味珍珠丸”等珍宝类藏药的主要原料,但就是这众药之王,重金属含量“超标”。

  藏医药历史悠久,在上千年的临床实践与应用中,很多藏药制剂并没有显示出其明显的毒性。但时代发展至今,市场对藏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由于重金属超标问题,藏医药发展曾一度举步维艰。

  “重金属超标,超的是什么标?”作为多年从事藏医药研究的科学家,魏立新有点儿愤慨,“是以西方对食品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药品,才会有这么大的问题。”

  “佐太”炮制工艺阐述的难点,一是辅料,二是程序。传统工艺中,佐太的炮制有70种辅料之多,经藏医院老大夫鉴定合格的辅料都被送往魏立新团队的实验室,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分析成分,得到成百万的数据需要整理归纳、分析,工作量之大,常人难以想象。“70多种辅料,除了几种动物的之外,其它植物的都基本搞清楚了。”魏立新坦言,传统炮制工艺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需要从科学角度出发,审慎地做出解释。

  有了对“佐太”辅料及其炮制工艺的科学性阐述,魏立新及其科研团队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集成藏药产品的质量控制技术,帮助企业制定标准,规范藏药生产。项目团队制定并由省药监局颁布藏药材炮制规范品种244个,制定与提高国药准字号企业标准97项。这两个数据对于藏药生产企业,无异于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西医在朝,中医在野,民族医药流落在江湖。”魏立新用这句话概括了包括藏医药在内的民族医药当时的发展现状。作为民族医药领域的科学家,他的工作就是要利用科技手段解释清楚藏药的安全、有效和可控性问题。“藏药安全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藏医药研究近20多年取得的成果。

  30年来,魏立新立足青海高原,攻坚克难,积极研发、传承中藏药精髓,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针对制约中藏药行业发展的重金属安全性评价、整体质量控制水平提升、传统复杂炮制工艺阐述三大难题,创造性运用同步辐射等尖端技术,阶段性解决了微量重金属体内定位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建立了“结构—剂量—时间—状态—配伍”与毒效关系的重金属安全性评价新模式,在藏药安全性评价新理论创建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为青海藏药企业制定51项国药准字号标准。

  未来,将以推动我省中藏药和冬虫夏草产业升级为目标,通过攻关汞、砷等重金属有效性评价技术难题,为保障与带动青海牧区乡村振兴与农牧民增收,探索新思路,寻找新办法。

魏立新和他的团队在野外实地研究

  来源:青海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