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半干旱区草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温湿度的关系研究取得进展
土壤动物及其多样性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物种最为丰富的成分,它们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具有重要价值,直接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发现伴随水分和温度改变的季节性气候变化将很可能影响土壤动物个体、种群及其群落结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附近选择不同程度封育草地为研究样地,通过调查不同季节降雨、温度、土壤温度和水分以及土壤动物特征,分析土壤动物季节变化及其对降雨和温度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 研究样地共获得土壤动物11目13个类群,螨类和鞘翅目幼虫为优势类群,存在于3个季节中;常见类群随季节变化发生更替。夏季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多,种类丰富,多样性较高,而春季和秋季均较低。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表现为春季> 夏季> 秋季,Shann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为夏季较高,而春季和秋季均较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是影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季节分布的主要因素,而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Shannon 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和温度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说明夏季" 雨热同季" 对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较大,而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相对较小。
该项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半干旱区土壤动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也是探讨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过程及其机制的实践需求。
本研究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05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421303)共同资助;研究成果发表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