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寒旱所有关科研人员开展兰州马衔山多年冻土勘察研究工作
马衔山是祁连山东延的余脉之一,位于兰州市以南40km处,海拔3670.4m,是黄土高原范围内的最高点。山顶残存的岛状多年冻土1985年被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前身)科研人员发现,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冻土存在的“活化石”。近年来多次考察发现,马衔山顶部的岛状多年冻土依然存在,但处于迅速退化状态中。《冻土学辞典》一书中将“兰州马衔山多年冻土”作为一特殊名词列出,并认为其面积小(<0.2km2),厚度薄(<30m),温度高,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是多年冻土环境监测的理想场所。然而,历史时期马衔山地区多年冻土发育十分广泛,晚更新世冰期最盛时(23 000—11 000 aB.P.)冻土下界位于海拔2200m-2300m左右。全新世以来气候变暖使马衔山多年冻土退化成为目前的冻土孤岛,同样的气候变暖正在使西部其它地区的高海拔冻土重蹈覆辙。多年冻土退化历史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马衔山成为研究西部高海拔多年冻土退化过程的天然实验室。
马衔山多年冻土1985年发现伊始,便引起了冻土界广泛的关注。1991年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科研人员对冻土发育环境、分布范围、厚度和活动层特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同时对地温进行了短期的人工观测,确定了其高温多年冻土的属性。十多来马衔山多年冻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过去十多年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响应特征如何?对目前的冻土退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参考意义?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项目的支持下,我所相关科研人员对这一地区的多年冻土进行了钻探勘察工作。布置于马衔山顶部小湖滩的钻孔揭示,马衔山地区的多年冻土不但仍然存在,而且埋藏深度很浅,8月下旬地表融化深度仅70-80cm,远小于青藏高原大多数地区。地表下1.3m左右,含冰量高达50%左右,钻取的岩芯冰晶闪闪,酷热的兰州能见到如此奇观,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远离高原主体,海拔不是太高的地区能够保存如此完整的多年冻土?在目前兰州地区干热气候背景下,为什么这一地区的多年冻土能够顽强存在,其变化趋势如何?相信随着本区多年冻土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将会进一步揭示这一区域多年冻土特征和变化方面更多的信息。本次勘察期间在多年冻土区和非冻土区完成了多个钻孔钻探工作,最大孔深达到28.5米,同时进行了地表冻融地貌填图工作,并通过坑探对活动层厚度进行了普查。多项勘察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我所开始了对马衔山多年冻土第二次深入研究。


